電動減溫減壓閥故障解決辦法靠著閥內部流道對流量進行調整和控制,它可以自動調整管道水壓,減少人力的使用。當在使用蒸汽減壓閥時候,發現工作狀態一直不穩定,到底哪些原因導致他在使用中會出現這種情況,用戶應該怎么做。但對某些設備工藝要求,這樣的蒸汽也許是過干或過熱的。例如:當換熱器用于制程操作時,使用過熱蒸汽由于低的傳熱系數而 降低效率,使用飽和蒸汽更加適合。另外當高壓的干飽和蒸汽減壓至低壓時,在下游出口會產生過熱度。這樣都需要將過熱的蒸汽降溫至所需的接近飽和的溫度,這 就需要減溫器。在很多情況下需要對高壓過熱的蒸汽同時進行減溫和減壓。減溫減壓裝置是高效節能環保產品。 電動減溫減壓閥故障解決辦法性能特點: 1、 該裝置適用于蒸汽負荷變化大的工況,可調螺旋噴嘴是可調噴嘴的基礎上加裝螺旋噴嘴。可調噴嘴只解決了蒸汽大負荷變化時減溫水恒速噴出,噴霧形狀永遠只是Φ1.5mm左右的柱狀,熱交換面積小。而加裝了螺旋噴嘴,得到的噴霧呈空心錐形,噴霧區域為環形,水滴顆粒為200~300um,大大的提高了熱交換面積,從根本上解決了減溫水霧化效果的問題,具有較大的可調比及良好的霧化效果; 2、同一可調噴嘴中安裝不同規格、數量的螺旋噴嘴,保障了不同行程開度與流量都能得到精確控制, 具有較大的可調比1:40; 3、螺旋噴嘴為鑲裝式,每只精心設計、制造的螺旋噴嘴在安裝前都進行流量系數檢測,保障流量控制精確; 4、調節特性:直線、修正等百分比特性曲線; 5、霧化性能佳,可調螺旋噴嘴的結構保障了無論減溫水流量多少,閥門開度大小,閥門前后的壓差都能維持恒定; 6、旋流結構具有大而通暢的流通道,避免了噴嘴阻塞現象; 7、不銹鋼移動套筒(閥瓣)表面堆焊硬質合金;固定套筒內壁鍍層; 8、閥內的所有材料都進行了精細加工,節流套,閥桿,上螺桿都進行了磨削加工,特別是閥桿,在磨削后又進行了超精拋光,使閥桿的耐蝕性能進一步加強,降低了閥桿與填料的磨擦力。 
電動減溫減壓閥故障解決辦法 一、焊縫開裂原因分析 管道在熱脹、冷縮及其他位移受約束時所產生的應力稱為二次應力)。允許應力值為52.00MPa[出自于《火力發電廠汽水管道應力計算技術規定》)(SDGJ6—90)。大小頭的小頭處一次應力為35.71MPa。由此說明兩點:①中間支架懸空,減溫減壓器一次應力超標,噴水閥后管道容易產生裂紋;②中間支吊架懸空,在大小頭處的小頭處一次應力并不大(一次應力合格),支架懸空情況下,管系應力不是該處產生裂紋的主要原因。 
二、支吊架懸空、簡體彎曲原因分析 管道截面上部溫度高于下部溫度,將造成管道軸向彎曲變形,與實際管道的變形理論分析一致,說明管道截面上下溫差是導致管道彎曲變形及支吊架脫空的主要原因。 
三、 減溫減壓器截面下部熱應力導致焊縫開裂 管道上下存在較大溫差,尤其在切換某種工況時,再開車時管內可能存在凝結水,高溫蒸汽通過管道使無水的管壁快速升溫,而存水部分管壁溫升較慢,從而造成低溫處較高的軸向拉應力,這種較高的熱應力或熱疲勞是焊縫開裂的主要原因。 
四、 對策 (1)簡體增加疏水管線,改善疏水條件。即在6#支架后增加一個620疏水管,在減溫減壓器暖管及熱備用時開啟該疏水管,從而減小簡體上下溫差,使得各個工況下管道截面的上下溫差得到控制,從而減小管道彎曲,消除焊縫裂紋。 (2)為了解決滑動支吊架懸空和管道中間隆起的問題,西安熱工研究所對該系統管道重新進行設計計算及支吊架選型,使6#和8#支架承載,5#、7#、9#滑動支架懸空。這樣解決了支吊架懸空間題,改善減溫減壓器的結構應力。 (3)優化噴水裝置。原噴水位置在6#支吊架處,改造后噴水裝置放在減壓閥處。使減溫水與蒸汽混合更均勻,減少溫差。  電動減溫減壓閥故障解決辦法,材料問題
有的商家在制作蒸汽減壓閥時候,為了減少成本耗費。采用一般材質制作密封面材料,正常場合使用還可以滿足,但使用在高溫,高壓等狀態,非常容易發生沖蝕情況,導致蒸汽減壓閥使用非常不穩定,甚至導致門閥損壞,所以選擇門閥時候,不要為了追求價格低廉,忽略了門閥的作用,影響到工作完成。 
第二,流量變化大 因為傳送流量的不穩定,蒸汽減壓閥也會出現不穩定情況發生。而且在這種環境長時間使用,對門閥會造成很大的傷害。穩定蒸汽減壓閥使用,在這種情況虧一般都是采取并聯蒸汽減壓閥使用。一個按照的流量選擇,一個按照流量選擇。然后并聯案子,當流量變化大時候,進行調節。這個可以使用在苛刻環境下使用,可以完成工作對蒸汽減壓閥需要。 
減溫減壓裝置配上相應的工業自動化儀表(即熱控 柜),可對電站或工業鍋爐及熱電廠等處輸送來的一次(新)蒸汽壓力P1、溫度t1進行減溫減壓,使其二次蒸汽壓力P2、溫度t2達到生產工藝所需的要求。廣泛用于熱電廠、集中供熱、食品工業、石化工業、紡織工業、橡膠工業、造紙和紙漿工業、煙草工業、制藥等其它很多行業。為了滿足不同設備工藝要求,我公司提供不同類型的減溫減壓(減溫、減壓)器,并實現全套智能化自動控制或DCS系統連網。 |